新快报讯 长期熬夜用眼,不仅容易患干眼症、结膜炎、角膜炎或葡萄膜炎,还可能导致青光眼的严重发作…… 2023 年 3 月 12 日至 18 日是 " 世界青光眼周 "。为普及眼健康尤其是青光眼防治知识,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开展线上线下义诊及科普教育活动,旨在提高公众对青光眼的认识,营造良好的爱眼护眼氛围。青光眼科张秀兰教授指出,预防青光眼的最佳方法就是定期进行眼部检查。
高度近视人群青光眼患病率达 7%
青光眼作为不可逆致盲性疾病,其发病隐蔽,早期难以发现,故被称作 " 沉默的视力小偷 "。哪些人容易患青光眼?张秀兰教授指出,有 8 类人容易得青光眼。首先有青光眼家族史的患者,直系亲属中有青光眼病史,那么患青光眼的风险比普通人高 8 倍以上。
另外是高度近视的患者,其青光眼患病率达到 7%;还有是高眼压症的患者,眼压每升高 1mmHg,青光眼的患病率就会增加 16%,她特别提醒这类患者,需要进行筛查及长期随访,最好每三个月或半年到眼科检查一次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有心血管疾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的患者,青光眼的发病风险要比普通人高出 3 倍左右。
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开展线下义诊及科普教育活动。
经常熬夜容易焦虑也易诱发青光眼
时下,民众工作压力大、容易焦虑、生活没有规律、经常熬夜、情绪波动比较大,这些也是会容易诱发青光眼。而高度远视、短眼轴的患者,因为天生的眼部结构改变,容易发生闭角型青光眼;长期使用激素,比如自觉眼部红、痒不适使用的一些抗过敏的药物,比如自身免疫疾病需要长期应用激素,使用激素能够止痒,对疾病治疗也有帮助,但不规律的长期滥用激素,有可能就会引发激素性青光眼。
最后一类是患有糖尿病、高血压或是缺血性疾病的这类患者,有时会累及眼底视网膜病变,导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,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或是缺血性视网膜病变,如果没有及时治疗,则有可能出现一种疑难青光眼,叫做新生血管性青光眼。
早发现早干预能保持终身不失明
得了青光眼,如何治疗?张秀兰教授表示,青光眼的治疗方法主要有 3 种,分别是药物、手术和激光。但是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彻底治愈青光眼的治疗手段,也就是说,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。目前的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病情,减缓青光眼患者视功能的进一步损伤,强调早期发现、定期检查、接受合理的治疗,绝大多数患者其实都能够终身保持有用的视功能而不会失明的。
中山眼科中心青光眼科开展线下义诊及科普教育活动。
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指标是把眼压控制好。一般情况下,早中期的青光眼患者,会考虑用药物或是激光来控制眼压,到中晚期的患者,以及在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是无效的情况下,可以选择手术治疗。但个人病情不同,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听从主管医生的建议。
" 青光眼的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眼压,眼压如同血压,无时无刻不在波动,其中有高峰值与低谷值,只有把眼压波动控制在合理水平,视神经损害发生的几率才能降低,进而将青光眼病情控制住,保住视功能,因此,不管是接受何种治疗方式的青光眼患者,都需要定期监测眼压。" 张教授如是强调。
确诊闭角型青光眼 勿一次性喝 300 毫升液体
如果确诊了青光眼,专家提醒患者,也不必恐惧,但需定期复查,如果眼部出现剧烈疼痛、视力下降明显等情况,应及时就诊。另外,如果存在明确病因导致的青光眼,还需要在治疗青光眼的同时,积极治疗原发病,比如高血压、高血糖、视网膜疾病、葡萄膜炎、干眼、角膜病或外伤等其他疾病,将原有病因控制住,也能控制青光眼的病情发展。
专家指出,治疗得当才能从根本上预防青光眼的发展,规律用药有利于病情恢复,不能擅自停药、换药或是不按医嘱使用眼药水;同时,需劳逸结合、作息规律,避免剧烈运动、不熬夜、不过度用眼,高强度的运动可能会引起眼部不适、眼压升高或是出现手术并发症,保持适当运动与良好的睡眠,有利于控制眼压;戒烟戒酒,不喝浓茶、咖啡等,闭角型青光眼未行手术的患者一次性饮液体量不宜超过 300 毫升,约等于一瓶矿泉水量。
采写:新快报记者黎秋玲 通讯员邰梦云 唐艳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