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 月 7 日,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发布讣告: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,我国著名雷达专家,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,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,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同志,因病医治无效,于 2023 年 3 月 6 日 14 时 06 分在北京逝世,享年 84 岁。
此刻,身在贵州的我们,十分怀念王小谟院士在都匀期间,为黔南、贵州乃至国家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,谨以此文送别王小谟院士。
从都匀大山里走出的中国工程院院士
走进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展览厅,邓小平、胡锦涛、习近平等不同时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中国工程院院士、著名雷达专家王小谟等相关图文介绍,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驻足点赞。
△ 1987 年,王小谟与胡锦涛等领导合影
但是,现在的青年人对 40 多年前原国防科工委第 10 研究院 38 研究所所长、院士王小谟与都匀三线建设峥嵘岁月了解甚少。
八旬雷达专家 " 回家来了 "
2019 年 9 月初,81 岁高龄的王小谟院士和其夫人携手,重返阔别几十年的都匀,追寻那段峥嵘岁月。
△王小谟在原 38 所旧址听取匀东中学发展情况
王小谟院士一行参观了位于匀东镇大坪的原国防科工委第 10 研究院 38 研究所旧址、秦汉影视城、中华茶文化博览园以及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,对当年鲜为人知的都匀乃至西南三线建设整体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,每每抚摸一件件来之不易的实物,备感亲切,仿佛回到了激情燃烧的艰苦岁月。
王小谟院士向大家介绍了他当年在大坪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,比如迎接江泽民、胡锦涛等领导视察 38 所时,走过哪些车间、经过哪些路线、和哪些人合影、与当地党政领导座谈等细节。
△王小谟参观三线建设博物馆
王院士受到黔南州和都匀市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热情接待,对他千里迢迢 " 回家省亲 " 表示热烈欢迎,对他在都匀期间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崇敬!
都匀三线建设博物馆专门设立了 " 电子 38 研究所历程展览 " 和 " 王小谟事迹展 "。
原国防科工委第 10 研究院 38 研究所,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 38 研究所,1965 年始建于都匀市大坪,1988 年底整体迁建安徽合肥市,是我国从事军事电子、信息产业等综合电子信息技术研制、生产、集成的国家一类研究所之一。
电子 38 所建所以来,共取得了 1100 多项科研成果,其中获国家级、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120 多项,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,有的达到国际领先水平;完成了 200 多部雷达整机和 3000 多台设备的中试生产任务,为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。
△王小谟事迹展
其中,相当部分科研成果是在都匀完成的或以都匀为基础提升的,38 所能够有今天辉煌成果,离不开都匀这方热土。
王院士回首峥嵘岁月
王小谟院士回忆到:
抗日战争时期出生于上海的我,1961 年从北京工业学院毕业,被分配到了地处南京的国防部第 10 研究院第 14 研究所,穿上了军装,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,并幸运地跨入由聂荣臻元帅亲自领导和指挥的国防科研队伍。
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,我们 14 所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开始三坐标雷达的研制。1960 年,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,苏联撤走了援助专家,苏联专家走时说了一句:" 就这些材料,看你们能不能弄出名堂来!"
△在都匀时期的王小谟戎军照
不久,根据中央关于建设大三线的指示精神,14 所派出一大批科技人员、技术骨干等到贵州主持工作,我作为一名内迁员工随着大军,千里迢迢来到了都匀。
当时运力不发达,需要连续几天几夜乘坐军列,长途跋涉、旅途辛劳,在火车上很累,没有座位,只有盘腿坐在草席铺就的地上几天几夜,没有活动,到达都匀时两腿肿得很粗,有的人甚至不能行走被抬下车厢,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,大家都没有喊苦,也没有退缩。
到了都匀以后,遇到了不少生活生产上的困难。这里的住房很紧张,我和同一批次来的青年们以毛竹做骨架,芦苇席子做隔墙,油毛毡做屋顶,在简易的草棚里过着 " 原始 " 而艰苦的生活,一到雨天里面漏水外面泥泞不堪。好像受到了三线建设精神的感召,我们那批人自然而然迸发出一种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为解决了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难题,我们一起搬运了沉重的铸铁管和水泥电线,铺设了千余米的引水管道,自己运沙子、浇水泥、建马路,人抬肩扛,建设了自己的厂房和宿舍 ……
△王小谟与当年三线战友在其旧居前
那时候,山沟沟里连电灯电话都是稀罕物件,晚上下班了,一片漆黑,什么都没有,对我们搞研究来说也是个好事,没什么事情可做那就工作吧,也没有上班下班的概念,反正都一样,工作效率反而很高。山沟里条件苦,但生活比较平静,是出成果的时期。
在这个安静寂寞的环境中,在这片青山绿水的怀抱里,我被组织任命为三坐标雷达的总设计师,带领着一批技术骨干开始了长达十数年的三坐标雷达研究。
接到任务的那天晚上,我夜不能寐,想着使命多么光荣而艰巨,但又深感到能力不足,不知从何做起。当时的形势也很严峻,我们国家的引导雷达都是仿苏产品,迫切需要研制出我国自己的雷达装备部队,否则,一旦雷达失灵,我们搞雷达的无法向人民交待。当时,我国电子工业水平整体不高,但国家需要我们 " 赶英超美 ",我们的团队憋了一股劲,一定要设计出我国第一部自动化三坐标雷达!为部队着想,为祖国争光就是我们那批中国电子工业人最朴素的想法。
在贵州的寂寞山沟里的十年苦干,我国第一部集成化、数字化、自动化的三坐标雷达—— 383 雷达成功问世,各项指标已超过当时美国的同类雷达。
△王小谟调试 383 雷达
1979 年,我们在武汉对 383 雷达样机进行试飞。然而在试飞的时候,雷达时好时坏,好的时候好得不得了,一坏又不行,很不稳定。当时我是总设计师,我指挥人员把每个部分都检查了,查了又查,仍然没发现有什么毛病。这么持续了 3 个月,真是一点办法没有,那时候说真的是死的心都有了。虽然嘴上说死了算了,但是雷达还是得做。后来我们终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发现了症结所在,破解了这个难题。
中国电子工业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步步成长起来的,很多困难都是暂时的,低潮也不会永远都是低潮,总会有高潮的时候。
1985 年,我作为三坐标雷达项目排名第一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,并于 1987 年,作为全国 14 名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之一,受到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。
△邓小平接见王小谟
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,我们能克服物质上的困难和贫瘠,但科研生产上横亘着的气候和交通难题,却在无形中扼住了我们继续前进的喉咙。于是,搬迁势在必行。
从 1986 年 10 月启动合肥新厂建设,1988 年 12 月至 1989 年 1 月,38 研究所从都匀整体搬迁到合肥,经过了一系列迂回曲折,跨越了千山万水。期间,我们克服了思想的波动、人才的流失、资金的缺口、基建和科研生产的重压,顽强拼搏,艰苦奋斗,在科研生产大发展同时,高标准完成 38 所新所建设,为中国电子工业保留了一支宝贵的力量,现在这支力量已经成为了一只昂扬向上 " 蓝凤凰 "。
1992 年 2 月,一纸调令摆到了我的桌上。从合肥到北京,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为之拼搏奋斗 20 多年的 38 所,踏上了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,但依旧在电子工业的战线上奋斗。
来到北京后,我与电科院结下了不解之缘,带领电科院走上了成为真正实体的总体院之路,也与预警机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拥有我们自己的预警机,一直是我国雷达科研工作者的梦想。当时,我国雷达界对预警机技术的研究从未停止。
在海湾战争中,预警机表现抢眼,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。我当时已经搞了半辈子雷达,心里比较清楚,当时我们的研制条件是差一些,但是,努力还是有把握的,并非绝不可为。一开始我们打算和以色列进行预警机方面的合作,但因为国际局势,合同被撕毁了。如何继续发展预警机事业?我坚决建议要自己研发。
" 我们自己能干!" 这句话看似很轻,但是背后的分量很重,这分量来自于中国电子工业深厚的军工技术积淀,来自于国防事业的使命和责任。我想 " 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!外国人能做的,我们中国人一定能做到!我们不但要研制出预警机,而且还要研制出世界领先的预警机!"
有人说,预警机能做的事情大概相当于 " 晚上用肉眼看见 20 公里外有人划了根火柴 "。对远距离微小目标的判断决定了预警机研制的复杂性,当时许多争论和质疑不绝于耳,很多人认为我们是 " 赌博 " 和 " 冒险 "。不是没有波折也不是没有荆棘,只是每遇及此,当年许下的承诺就在每个团队成员的耳边,一遍遍地不断回响,如同集结号一般,让人燃起更加顽强的斗志。
我于 1985 年至 1991 年担任 38 研究所第四、五任所长;1995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。
1999 年,国家决定自主研发预警机,我迎难而上,坚信 " 中国人一定能行 "" 中国人必须自己干 "。
在国家支持和关怀下,我带着整个研究团队,经过十年努力,突破了预警雷达研制最为关键的 " 两高一低 " 技术,突破 100 余项关键技术,累计获得重大专利近 30 项,国产预警机创造了世界预警机发展史上的 9 个第一,成为世界上看得最远、功能最多、系统集成最复杂的机载信息化武器装备之一。我们在预警机的事业上不断掌握了主动权。
2009 年 10 月 1 日,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 周年阅兵式上,由我主导研制的空警 2000 预警机作为领航机型,引领庞大机群飞过天安门广场。
此时,我对着中国电科机库白墙上挂了整整十年的 " 我们一定要争口气 " 这幅大标语,终于松了一口气。
根据《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》的规定,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、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,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,我和郑哲敏院士被授予 "2012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"。
△胡锦涛为王小谟和郑哲敏颁发国家最高科学奖
2013 年 1 月 18 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2012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。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为我颁奖,备感荣幸。
都匀是我第二故乡
栉风沐雨的往昔岁月中留下了一生的坚守,也见证了事业的壮阔,更欣慰于未来后继有人。如今我已至耄耋之年,我这辈子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,做了自己想做的事,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,国家也给了我足够多的荣誉,我很知足。
△王小谟重返 38 所旧址
王小谟感慨地说,当今世界,科技创新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重要原动力。成长于这个时代,奉献于这个时代,我感到非常幸运,我从事雷达研制工作 50 多年,在老一辈雷达专家研究的基础上,我和我的团队始终坚持 " 自力更生、协同作战、顽强拼搏、创新图强 " 的预警机精神,先后主持研制过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等多部世界先进雷达,在国内率先力主发展国产预警机装备,提出中国预警机技术发展路线图,构建预警机装备发展体系,主持研制中国第一代机载预警系统,引领中国预警机事业实现跨越式、系列化发展,并迈向国际先进水平。
△王小谟夫妇故地重游
一路走来,我与中国电子工业一路风雨兼程同心同行,拥抱着春华秋实的峥嵘岁月,我深深地感觉到,自己很幸运!
△王小谟在三线建设博物馆签名
都匀是我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,我深深地爱着都匀这方热土,是剑江河以及各族人民给我勇攀科学高峰精神源泉!